•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国内旅游路线
  • 事迹血脉永续 长沙县红色旅游景点全攻略
  •   长沙市区出发,不到半小时就来到了这个以中国近代家黄兴命名的小镇,一路田园风光如画,不知不觉间已抵达此行目的地——黄兴镇凉塘乡之黄兴故居。我觉得有必要好好介绍一下黄兴。可能你知孙中山,但你却不识黄兴。可能你知武昌起义,但你却不曾记是黄兴发动、指挥。更是辛亥的与,当时常以“孙黄”并称。

      在长沙县的北部,有一处地势险要的山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这就是位于长沙县福临镇西部与汨罗崎龙分界处的影珠山。现如今,山上仍保存着大量抗战遗址群,供后人们缅怀先烈、不忘国耻。这里也是长沙县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之一。长沙有民谣:“影珠山,离天三尺三,人要低头过,马要卸却鞍”。其实影珠山高不过509.4米,南北长7公里,是长沙与汨罗的界山。很久以前,就听说过这句长沙民谣,后来,陆续又看了不少关于长沙会战的史料,因此想去影珠山看看的心情,也就越来越强烈。

      在第一次长沙会战中,十余万侵略者兵分三路朝长沙扑来,火力超过中队数倍。国民五十二军一九五师官兵们顽强坚守阵地,硬是用汉阳造老式步枪打退了敌人的疯狂进攻,击破了日本帝国不可战胜的,大大提升了中民抗日必胜的信心。第三次长沙会战中,从长沙全线败退的日军在影珠山腰子坡遭到中队围堵。当时正值严冬,山中寒风冷冽,我军官兵单衣草鞋战斗。

      影珠山第三次长沙会战最为壮烈。1942年1月,曾参与南京大的日军第六师团由长沙往北全线溃退,中民据守影珠山天隘顽强阻击,日军遂从第九混成旅团抽调精兵强将,组建敢死队“山崎大队”偷袭影珠山指挥所。二十军依据有利地形,在山顶附近与鬼子进行激战,杀得鬼子人仰马翻,尸横遍野。此战全歼日本山崎大队2000余人,书写了“倭寇不曾留片甲,英雄驻此障长沙”的英雄篇章。

      沿山脊往影珠山南峰行走,约两公里就来到了半山腰的“58军军部指挥所”。在这里原本是山上的一座,第三次“长沙会战”期间,该庙曾作为第58军的指挥所。指挥所遗址1958年被损,现仅存基址,平面呈长方形。从遗落的一些刻有精美图饰的石柱上可以看出,从前应是香火缭绕。站在前台石壁上极目远望,可以想象着当年中人们也一定在这里双眉紧锁,远远地观察着山下的敌情。

      从“58军军部指挥所”再往山顶前行300余米,就到了庄严肃穆的“抗日将士陵园”。当年,腰子坡战役结束后,英勇的300余名抗日将士被抬至影珠山顶,安葬于此并修建了,纪念塔后来损毁。2015年,修葺一新的抗日阵亡将士,重新对游人,高耸入云,“陆军第一九五师湘北会战福临铺之役阵亡将士墓”,碑基正面书有“倭寇不曾留片甲,英雄驻此障长沙”,其他三面为再现当年战役的浮雕。

      旧称“板仓”的镇,是杨烈士的家乡,如今被誉为“初恋小镇”。镇的田园风光引人入胜,更流传着与杨伉俪的动人爱情故事。杨纪念园是来镇尤为值得参观的地方。纪念园由杨故居、杨烈士陵园、杨生平事迹陈列馆及杨公庙组成,占地约126亩,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是全国百佳红色旅游景点景区之一、全国三十条红色旅游精品线旅游景区。

      杨故居,始建于清末,土木结构,盖小青瓦,面垅背山,坐北朝南,前筑以防护矮墙,形成院落,占地面积约680平方米。房舍以上、中、下三栋平行排列,前低后高。前栋为双面木门,中嵌木栏转门。中栋门额悬挂“板仓”二字横匾,有踏步上入过厅。后栋正中为堂屋,左右为住房。两侧厢房为杂房和配房。房屋之间形成小院或天井,院内的桂花和女贞树浓荫蔽日。院落的西部为菜地,院外还有一口清澈的水塘。

      从故居整体规模来看,杨家当年还是很殷实的,有谷仓、佃户用房以及农具房。板仓杨氏祖上以农为业,乾隆年间迁居板任弼时的子女仓,开始培养子弟读书。杨父亲杨昌济,早年求学于岳麓书院,上世纪初先后留学日本、英国,1913年后回国任教于湖南省第一师范等校,1918年受聘大学教授。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病逝于。因世居板仓,所以杨昌济也被尊称为“板仓先生”“板仓杨”。

      一家住左厢,其叔父一家住右厢。1966年11月,故居维修,1983年被公布为省文物单位。以后又经过多次维修和整理,现复原陈列了住的房间、杨烈士的住房、杨昌济夫妇的住房、横堂屋、厨房等。住房中的四只瓷茶碗和杨住房中的藤椅是当年用过的珍贵文物。故居内设了杨生平事迹陈列室,展出了大量照片、画照和文抄,四个低平柜里还展出了部分文物,较为全面的反映了杨的一生。

      1982年3月6日,维修故居时,在杨卧室的砖缝中发现了杨写的手稿1份,共12页,约4000余字。1990年8月,故居再次时,又在北天井挑梁下发现了杨的手稿,共4页,约1000余字。在手稿中,有杨回忆与相爱经过的《从六岁到二十八岁的》以及表达对丈夫深深思念之情的五言长诗《偶感》。

      走进纪念馆前厅,迎面而来的是杨烈士的白玉雕像,只见火红的党旗背景前,一位女英雄,脚步坚定,双拳紧握,眼睛看向前方,在她的眼中,仿佛有两束燃烧的烈火,着旧社会的,很多人一进门看到这雕塑就被震撼到了。一楼是杨烈士生平事迹陈列馆,以“骄杨颂”为主题,用“五忠五好”即:忠厚传家的好女儿、忠烈为民的好学生、爱情的好妻子、忠义教子的好母亲、忠诚的好,高度概括总结了杨的一生。二楼则分别以“欲栽大木柱长天”和“骄杨之子”为主题,陈列了杨昌济、毛岸英、毛岸青的生平事迹。

      杨纪念馆出来继续往右,则是1969年对外的杨烈士陵园。从陵园的正面拾阶而上,入口处立着一个汉白玉雕刻的花圈,石级两旁的草坪上嵌着“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阶梯上高耸的杨汉白玉像立于墓区中央,玉像嵌在一块红石基座上,基座上刻着“骄杨”二字。汉白玉像高约3.8米,玉像总重量为11吨,雕像身着风披,傲视向前行,英姿飒爽,栩栩如生。汉白玉像是1990年为纪念杨诞辰90周年所建。

      1930年11月14日,杨烈士在长沙识字岭英勇就义后,家乡群众冒着生命连夜将烈士的遗体运回板仓,安葬在板仓青松环绕的棉花坡上,并以和杨的三个孩子岸英、岸青、岸龙的名义立碑纪念。虽说杨只是个普通的女子,但她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者和实践者,她的那份热血令后人敬佩。“小我,成全大我。我死不足惜,愿润之早日成功”,杨被押上长沙识字岭那个有名的杀场时,她面朝队的枪口露出坚毅的微笑,而她眺望的方向,正是当年红色根据地——井冈山。

      “国歌之父”田汉是杰出的文化战士,也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之一。走进位于长沙县果园镇的田汉文化园,漫步于此,扑面而来的浓郁的文化气息,蓝天、白云与白墙青瓦的田汉故居相映成趣,在翠竹、绿树、小塘地掩映下,宛如一处世外的生态小居。1898年3月12日,“国歌之父”田汉就是出生在这里,并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