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国内旅游攻略
  • 滁州、全椒游记
  •   去滁州琅琊山旅游一直是我的愿望,我3月11日早上7点起床,乘坐9:14合肥南到全椒的车到达全椒火车站。从旅游如果坐高铁的话,没有直达,最好到全椒站再换乘汽车。因为全椒县是沪蓉高铁上的一个站,而滁州市区只有京沪高铁通过。所以滁州市区的人要想坐高铁往南京以西的地方去,比如合肥最近的方式是从全椒火车站中转,而全椒人坐高铁向北到滁州以北的地方,,必须从滁州市区坐高铁。如果想在全椒滁州两个高铁站间换乘可以乘坐101和105公交,票价3元。但从全椒站到琅琊山并无直达公交。从全椒高铁站拼车去滁州市区价格是20元,如果3个人直接走,要加5元。

      我到全椒滁州以前,因为这两个地方分方言按照百科是江淮官话南京小片,滁州一些没见识人也经常冒充南京人上网合肥,所以我没到以前以为滁州人一口南京腔调。但是到了之后发现,虽然全椒县除了西端的几个乡镇外,方言都被划为南京小片,但是据全椒人说,全椒方言和南京有差别,更接近肥东。我感觉与合肥南京的差别都比较明显。据全椒人说这里的年轻人口音和南京的区别越来越大,越来越靠近合肥口音。而滁州市区人讲话与南京人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但是明显比全椒方言与合肥方言的区别大,但是据全椒人说,滁州方言和南京方言的区别比全椒大。全椒来安说话口音比较接近,天长县口音有点像扬州话,定远人说话很像长丰县,凤阳人说话比较像蚌埠人。

      滁州人到南京工作、创业、购物、学习的比到合肥多,市区到南京南坐高铁仅需18分钟,全椒人到合肥的比滁州人到合肥的多很多,但是也是去南京居多。滁州早就加入了南京都市圈,2015年又加入合肥经济圈,采取骑墙政策。我从全椒高铁站下来,全椒的出租车驾驶员都是自发排着队拉人的,排在后面的驾驶员主动为排在第一位的人拉生意。我和另外2人拼车,据司机陈师傅说“今天礼拜六,拉不到人,滁州人都看不上合肥”于是车上3人都和司机约好每人25元拼车到滁州市区。我看到在车站前排队拉客的一位出租车司机长得非常像冯巩。冯巩的祖先是人冯胜,高祖父是北洋军阀冯国璋。

      我从司机口中了解到全椒的出租车司机们都是团结在一条线上,如果自己接到单,但是不方便跑,都会介绍给好友,互相介绍生意。因此虽然全椒打的收费不高,但全椒每位出租车司机每月都能净赚五、六千以上。(团结互助的力量是伟大的)

      滁州位于安徽东部,江淮之间的中心。如濮家墩、侯家寨等遗址出土的先民生活使用的原始器具印证着历史年轮。夏商周时期,这里分布着一些部落方国,有钟离国、椒国等。“淮夷”部族经过长期开发和征战,逐步融入中原华夏文明。春秋战国时期属于棠邑(今南京六合区),春秋晚期先属吴,后属越,战国属楚。秦朝建立后,这里属于治所在寿春(寿县)的郡管辖。在西汉时代,滁州市境内有钟离(凤阳东)、东城(定远东)、全椒、阜陵(全椒东南)四县。东汉末年孙吴集团的主要谋士鲁肃就是东城县的世家子弟。在三国时期,滁州市南部地区是曹魏与孙吴的分界线,因为滁州作为吴国都城建业(南京)屏障的战略地位,250年,孙权派遣军队在滁州境内拦截滁河水作涂塘,以水代兵。当时滁州名为涂中。这是滁州市区有确切历史记载之始。279-280年晋武帝司马炎派遣六大军伐吴,琅琊王司马伷率领的军队进击涂中,驻军琅琊山,获得投降的孙皓献上的吴国玉玺。西晋“八王之乱”时,东晋元帝司马睿为琅琊王、南下建康(南京)镇东将军督都扬江明交广五州诸军事时,曾在滁州西南山中避难,运筹帷幄蓄势渡江,在南京建立了东晋王朝。东晋南朝270多年间,南方的形势很不稳定,战争较多,更迭。北方民族不断南侵,南北割据对峙,大体沿淮河为界,江淮之间首当其冲成为战乱的前沿。咸安元年(371年)大司马桓温破前秦王鉴、张蚝军于全椒城内积玉桥。太元四年(379年),兖州刺史谢玄率三万精兵进驻白马塘()打败前秦军队,安定江北。南北朝宋元徽元年(473年),置新昌郡,治涂中镇(滁州市区)。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置谯州。陈宣帝太建七年(575年),移盱眙之北谯州于涂中镇,改称南谯州。

      唐朝时,全国分为十道,市境属淮南道。唐武德三年(620)年复置滁州,置三县,即、全椒、永阳(三县隶滁州,治今滁州市区)。钟离、定远、招义(三县隶濠州,治今凤阳县)、天长(隶泗州)。其中永阳县建置于景龙三年(709年),五代十国时期改永阳县为来安县。天宝元年(742年)改滁州为永阳郡属淮南扬州。天宝七年(748年)因改唐玄诞日“千秋节”为“天长地久节”,千秋县亦更名为“天长县”。

      唐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社会矛盾加剧。天宝元年11月,淮西节度使刘展反唐,攻占滁州。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庞勋率农民出身的戍卒起义,义军将领丁从实率数千人攻破滁州,刺史高锡望。到了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黄巢农民军江淮,攻克滁州。

      唐朝后,经历了50年南北割据的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滁州先置于唐末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建立的吴国,后为南方“十国”的南唐所辖。(937年)杨行密部将徐温养子徐知诰(李昪),夺取吴,都金陵,建国南唐。滁州成为拱卫金陵的江北重镇,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杨吴在关隘处建关,雄伟险要,扼南北交通。

      周世柴荣领导的后周与南唐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后周大将赵匡胤率军破关,大破南唐兵马,攻占滁州城。世率军亲征,夺取南唐在江淮的十几个州县,南唐求和,后周与南唐隔长江形成南北对峙局面,滁州成为前沿。柴世和后来成为宋太祖的赵匡胤在滁留下很多传说。如全椒神山寺有一口“柴王井”。

      北宋统一后,改道为,宋代地方上有、府、州、军、监之设。监设于矿冶、牧马、铸钱、产盐地区,军设于要冲之处。监、军多与府、州同级,府多设于较大而重要的州,各级长官称为知某府事、知某军州事、知某县事等。在府州之上。市境分属淮南东和淮南西。建隆元年(960年)滁州领、全椒来安三县,属淮南东(淮东);濠州((治所在凤阳临淮关镇当时的钟离县城)领钟离、定远、招义三县,属淮南西(淮西)。

      北宋统一后近百年之间,江淮地区不见干戈,人民生活较为安定。一批贤臣先后任职滁州。至道元年(995年)。王禹偁贬守滁州,善政,深得后来的欧阳修景仰。王欧两人被滁州人称为“二贤”。包拯也曾任过定远天长知县。庆历五年(1045年)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家欧阳修任滁州知州,宽简施政,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寺僧智仙为其建醉翁亭,欧阳修为此写下了留芳百世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他又在丰山之侧建立了丰乐亭、醒心亭,并撰《丰乐亭记》、《菱溪石记》。

      南宋时期,宋金在淮河一线长期对峙,地处南宋淮东首府扬州、淮西首府庐州(合肥)之间,原离南宋淮河防线的滁州,因其防守薄弱,在宋几大重兵集团之间的,屡屡成为金朝骑兵迂回突袭、的目标。金兵曾经在1130、1161、1164、1206、1218、1219年六次攻打滁州,并在1130、1164、1206、1218年四次攻破滁州城,每次破城之后都大肆烧杀后迅速撤走。这给滁州造成了严重。主战派将领岳飞、韩世忠、张俊、李纲、杨沂中等,曾在江淮间给金兵以重创,滁州天长定远全椒等地都发生过激战。乾道八年(1172年),辛弃疾出任滁州知州,简赋舒征,,修整街市,发展生产,组织训练军事,抗御金兵,并向朝延上策“守江必先守淮”,再收复中原。辛弃疾还在滁州建起一座“繁雄馆”和一座“奠忱楼”,写下了充满收复失地之情的《声声慢·滁州旅次登楼作和李清宇韵》等词作。

      金朝后,蒙元军队曾在1236和1242年攻打滁州,在1242年攻破之后撤兵。1275年,元朝伯颜率领元南征军兵临滁州城下,知州王应龙以城降元。元朝大军撤离后,滁州人民起义,重新占据城池抵抗,不久之后就被元军并血洗。元朝末年,郭子兴率领的起义军占据滁州。1352年凤阳人朱元璋加入郭子兴的义军,因其杰出的能力很快成为郭子兴的左膀右臂,并在郭子兴死后继承了郭子兴的衣钵。期间朱元璋在1354年设伏击败攻打滁州的元军,随后投降,保住了滁州城。朱元璋最终扫平群雄,消灭元朝,统一了中国,建立明朝。在元末明初,很多滁州人加入朱元璋的队伍,因为同乡关系和朱元璋的知人善用,很多人成为明朝开国功臣和明军将士。明初李善长、徐达、汤和、冯胜、沐英、蓝玉、胡惟庸等重臣都是凤阳定远县人。很多滁州人得到明朝的爵位和世袭军官,随着明朝大军迁到全国各地,成为当地世家大族的祖先。南北宅子的主人胡氏家族、戚继光所属的戚氏家族、冯国璋、冯巩的家族都是明朝初年滁州功臣的。明朝有10万以上的滁州人随朱元璋迁居南京城,后来又随迁都的朱棣迁移到。明朝初年,朱元璋从江西、皖南、苏南等地迁移百姓到滁州定居。

      1636年,高迎祥、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在庐州不克后,转而攻克滁州,不久之后就被追赶而来的洪承畴、卢象升率领的明军击败,高迎祥被明军俘虏。1643年,滁州北明朝划为庐州总兵黄得功的防区。1645年清军占领滁州滁州成为清朝领土。太平时期,滁州曾经三次被太平军占据,连年战乱导致人口损失70%以上,古迹几乎全数被毁。战争结束后,清从安庆、海州一带和河南省招募百姓到滁州定居。

      1911年年底,滁州被驻防在寿县的起义新军淮上军光复。16年(1927年),国民军北伐到达滁州活动。5月28日下午,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乘铁甲专车北上停靠今滁州火车站,乘轿去琅琊山游览醉翁亭。26年(1937年)12月,日本侵略者占领滁州城,皖东各地先后沦陷。日军在皖东累累。在抗日战场上,军队(李仁指挥的第五战区)在津浦铁南段和淮河一线进行了激烈的阻击战。从1938年开始新四军挺近皖东地区,在滁州建立淮南抗日根据地,以罗炳辉为。1949年1月滁州全境解放。

      滁州的特产最有名的是滁州白菊。其次有明绿御酒、琅琊酥糖、御膳麻油、京彩松花皮蛋、甘露饼。当地做菜兼具安徽沿江菜、南京菜与淮扬菜的特点。名菜有朱洪武豆腐、管坝牛肉、秦栏卤鹅、雷官板鸭、梅鱼。滁州历代名人有孙吴大都督鲁肃、元末农民起义领导人郭子兴。明太祖朱元璋,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徐达、汤和、冯胜、沐英、蓝玉,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丞相胡惟庸。清代大文豪《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清代女科学家王贞仪等。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祖籍县。

      到了滁州市区以后,因为我是最后一个下车的,所以就和司机陈师傅约好,送我到琅琊山,从全椒高铁站到琅琊山,一共35元。期间别的司机师傅给陈师傅介绍了一单生意。我找师傅要了手机号码。司机师傅说到时候联系他,他帮我联系一辆出租。

      话说我到滁州以前以为滁州安徽东面靠近南京,经济应该还不错,没想到老城区房屋破旧如同小县城,城市人口也只有50万。不过即使这样,滁州人多半还是看不上合肥的,因为我这合肥口音,遇到好几个滁州市区的人在沉默中直接投来不那么友好的目光。

      琅琊山位于安徽滁州古城西南约5公里、现滁州市的西郊。距合肥150公里,距南京59公里。主峰小丰山,海拔317米,总面积240平方公里。自宋代以来,琅琊山一直是皖东有名的历史胜境。1988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1年1月11日琅琊山森林公园成为全国首批获得AAA旅游风景名胜区。

      琅琊山为江淮之间的低山丘陵地带,地形为西南高,东北低。最高山峰为小丰山,海拔321米,其它山峰高度在海拔200—300米之间。山区内沟谷发育,最大切割深度约百米。山的主体溶岩出露面积较大,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不同程度、不同裸露形态的崖溶沟槽、石芽及小型岩溶洼地,以及隐蔽型的岩溶洞、岩溶漏斗和溶隙、溶孔,如琅琊寺后的雪鸿洞、鸡爪山的重熙洞等约20余处。

      琅琊山古称摩陀岭,唐大历六年(771),滁州刺史李幼卿搜奇探胜,听闻传说琅邪王司马伷曾率兵驻此,因名,又称琅耶山。后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而名扬天下[1]。

      建国后,1956年和1962年,安徽省人民两次发文,决定将琅琊寺、醉翁亭、丰乐亭列为省级重点文物单位。

      滁县文教局于1959年秋派出专人负责在醉翁亭成立了“欧阳修纪念馆”,负责醉翁亭风景区的维修和管理。“”中,琅琊山的古建筑和碑刻等文物,又遭到很大的。

      1980年6月,经安徽省人民批准,正式成立了“滁县地区琅琊山管理处”,加强了对琅琊山风景区的管理和修建。经过十余年的努力,除丰乐亭风景区因境内建造了油库,尚未修复,已对琅琊寺、醉翁亭风景区的殿宇、亭台全部进行了修缮,增加了一部分新建筑,并新辟了野芳园、深秀湖两个新风景区,为发展琅琊山的旅游事业打下了基础。

      1985年12月经国务院林业部批准,由部、省、地、市联合在琅琊山建设“安徽省琅琊山森林公园”,被列为全国10个重点森林公园之一。

      1986年成立“琅琊山森林公园管理处”以后,对于琅琊山风景区的建设,已经制定了全面规划,经国家计划部门批准,决定在第七个和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陆续拨款进行修建扩建。

      琅琊山大门上有苏轼题写的山名。需要注意的是景区北大门入口不是这里,而是左手边的游客集散中心内。

      琅琊山属于北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湿润季风气候区。山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因而“四时之景不同”。山里累年平均气温为15.2℃,冬季月平均气温为1.5—4.5℃,夏季七、八月平均气温为27—28℃,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050毫米,全年无霜期为217天。良好的气候,给山区林木的繁殖和其他物类的繁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琅琊山地处带北部边缘和暖温带的南端,是南北植被类型的过渡地带。现已识别出植物有153科,其中乔灌木58科;植物类名贵中药140科803种,号称“天然药圃”,珍贵树木如琅琊榆、醉翁榆是琅琊山风景区的特有树种,主干大者高28米,胸径80厘米,屹立于周围。景区林地植被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针叶林和阔叶林相互交错呈块状、带状混交体系。醉翁亭、琅琊寺一带连绵数公里分布有天然次生林,是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石灰岩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天然次生林。混交的树种繁多,各具特色,有很高的观赏和科研价值。

      野芳园原名“盆景园”。始建于1985年8月,是进入琅琊山山门牌坊后的第一个风景区。现在的名字取自于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此园的建筑风格仿苏州园林建筑的基本特点,亭堂建筑飞檐翘角,白色马头墙,嵌砌漏窗,上复青灰色的筒瓦和小瓦,色彩和谐淡雅。园的总面积约在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580平方米。园内主要建筑有赏心斋、盆景长廊、玻璃温房、拥霞轩和晨曦堂。结合建筑的布局,辟有池沼,置有小桥、亭台、假山,植有枫树、桂花、紫荆、绣球等花木,整个布局聚散相间、疏密有度。园内四季飘香。属于本景区的还有山门牌坊、醉翁石、张飞卖肉处等景点。

      野芳园碑廊。琅琊山山水秀丽,文化底蕴深厚,自唐宋以来,韦应物、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曾巩、辛弃疾、文征明等众多文人墨客都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珍贵诗文。为了展示这些和琅琊山有关的文字瑰宝,碑廊集中收集、整理了与琅琊山、醉翁亭文化有关的珍贵诗文,并征集了名人书法墨宝两百多篇,镶刻于此。步入野芳园不仅可以欣赏琅琊园林美景,更是游人了解琅琊山、研究琅琊山的好去处。

      让泉。这就是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所说的“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与两峰之间者,让泉也。”让泉水质优良,水温常年变化不大,一直保持在17-18℃,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微量元素,甘甜清冽,倒入杯中,虽满而不外溢。

      醉翁亭位于安徽滁州市西南琅琊山旁,名列四大名亭之首,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命名并撰《醉翁亭记》一文而闻名遐迩。滁之山水得欧公之文而愈光。脍炙人口的佳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是家户喻晓。景区内亭、台、轩风格各异,园中有园,景中有景,人称醉翁九景;其中欧阳修手植梅为全国四大梅寿星之一,欧阳修手书《醉翁亭记》碑堪称稀世至宝;醉翁亭被誉为天下第一亭。

      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来到滁州,认识了琅琊寺住持僧智仙,并很快结为知音。为了便于欧阳修游玩,智仙特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欧阳修亲为作记,这就是有名的《醉翁亭记》。从此,欧阳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乐饮酒,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因此得名。欧阳修不仅在此饮酒,也常在此办公。有诗赞曰: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

      醉翁亭初建时只有一座亭子,北宋末年,知州唐俗在其旁建同醉亭。到了明代,开始兴盛起来。相传当时房屋已建到数百柱,可惜后来多次遭到。清代咸丰年间,整个庭园成为一片瓦砾。直到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全椒观察使薛时雨主持,才使醉翁亭恢复了原样。

      醉翁亭因欧阳修及其《醉翁亭记》而闻名遐迩,数百年来虽然多次遭劫,但终不为人所忘,曾有人撰写了一副对联: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现在将醉翁亭列为全国重点文物单位,并多次整修。如今,这处千载胜境,更加壮观诱人。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gōng)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远远望去,那草木繁茂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山行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山势回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四角向上翘起,像飞鸟展开翅膀一样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是谁?是山里的智仙。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太守同宾客来到这里饮酒,喝少量的酒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中。

      要说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显得昏暗,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幻不定之时,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春天,野花,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夏天,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秋天,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天水位低落,水底的石头显露出来,这是山中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早晨进山游玩,到傍晚才回来,一年四季的风景不一样,人们的乐趣也就没有穷尽。至于背东西的人在上歌唱,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旅游。来到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泉水酿酒,泉水香,酒甘醇;山中的野味野菜各种各样在面前摆着,这是太守举行酒宴。宴饮酣畅的乐趣,不在于音乐(助兴),投壶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或起或坐,这是宾客们尽情地欢乐。一个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人影疏疏落落,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在后面,树林枝叶茂密成荫,鸟雀到处鸣叫,这是游人离去鸟雀就欢乐了,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着太守一同游玩为快乐,却不知道太守因他们的快乐而快乐。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记述这件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都转运按察使等职。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等人参与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而反对保守的吕夷简、夏竦之流。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外甥女张氏犯罪,事情与之有的,落去朝职,贬放滁州。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却是昏暗,奸邪,一些有志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伤又有一份欢喜。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在醉翁亭的北面有三间劈山而筑的瓦房,隐在绿树之中,肃穆典雅,这就是二贤堂。在二贤堂我们见到的对联是:驻节淮南关心民癀;留芳江表济世文章。二贤者,欧阳修和王元之是也。欧阳修自不待言,王元之,即王禹偁,宋初文学家,一生刚直敢言。滁州在宋代属于淮南,欧王二人都曾在滁州做过太守,欧是江南西人(江南又被称为江表),故有此名句。癀,疾苦之意。

      二贤堂,初建于北宋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系当地人士为纪念滁州前后两任太守王禹偁和欧阳修所建。原堂已毁,现堂为建国后重建。堂内有二联,一曰:谪往黄冈执周易焚香默坐岂消遣乎,贬来滁上辟丰山酌酒述文非独乐也,二曰:醒来欲少胸无累,醉后心闲梦亦清对两任太守皆因关心国事而贬谪滁州愤愤不平,又为两位太守诗文与民同乐深表钦敬。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庐陵(市)人,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家。他出身贫寒,资性敏悟,勤奋苦学。宋仁天圣八年(1030)进士,曾任谏官,又任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要职,因参与范仲淹的庆历革新而遭贬,当过滁州太守。在文学上欧阳修以韩愈为,力扫晚唐五代文学的奢靡之风,提掖了王安石、苏轼等一大批精英。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北宋就占了六家。且除欧阳修本人以外,其余五家都出自欧门。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gōng)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远远望去,那草木繁茂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山行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山势回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四角向上翘起,像飞鸟展开翅膀一样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是谁?是山里的智仙。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太守同宾客来到这里饮酒,喝少量的酒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中。

      要说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显得昏暗,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幻不定之时,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春天,野花,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夏天,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秋天,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天水位低落,水底的石头显露出来,这是山中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早晨进山游玩,到傍晚才回来,一年四季的风景不一样,人们的乐趣也就没有穷尽。至于背东西的人在上歌唱,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旅游。来到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泉水酿酒,泉水香,酒甘醇;山中的野味野菜各种各样在面前摆着,这是太守举行酒宴。宴饮酣畅的乐趣,不在于音乐(助兴),投壶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或起或坐,这是宾客们尽情地欢乐。一个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人影疏疏落落,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在后面,树林枝叶茂密成荫,鸟雀到处鸣叫,这是游人离去鸟雀就欢乐了,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着太守一同游玩为快乐,却不知道太守因他们的快乐而快乐。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记述这件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都转运按察使等职。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等人参与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而反对保守的吕夷简、夏竦之流。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外甥女张氏犯罪,事情与之有的,落去朝职,贬放滁州。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却是昏暗,奸邪,一些有志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伤又有一份欢喜。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传说欧阳修被贬滁州,特别喜爱琅琊山的灵秀。公务之余常到山上玩赏,和黎民百姓同乐同游。孩童喜听他讲的故事,山民爱向他倾诉忧愁。常邀他弹琴下棋,学子常向他请教平仄对偶。

      一天他同智仙对弈,棋盘是一块巨大的石头。观战的人围了石头一圈,突然间都被大雨淋了个湿透。樵夫老舌快言快语,在此建个亭阁。智仙筹资快速建成,可惜一时名称没有。这天欧公在此应酬,自称醉翁颤颤悠悠。吩咐随从拿来四宝,醉翁亭匾一挥而就。尔后写下《醉翁亭记》,抄贴滁城六大门楼。城民帮助修改,在行刻碑立于亭右。

      樵夫老舌赶来建言:开头这山那山有点啰嗦。虽然写了不少山名,但仍有许多山头被丢。欧公拿来大笔一划,开头一段全部删掉。添上环滁皆山也五个大字,言简意赅山山都有。(只有天才才能如此谦虚,才有采纳别人正确意见的智力)

      苏轼犹恐碑浅难以,特书新碑留于滁州。欧文苏字遂成国宝,培育了一代代文学新秀。盛世文美亭更俊俏,引来了五洲四海的朋友。醉翁亭又传出了新的,像一道道彩虹挂在。

      在影香亭与古梅亭之间是一株据说为欧阳修亲手栽种的古梅。古人为赏梅在古梅北建有一亭,称古梅亭,说是在亭子的不同能够看到古梅的各种姿态,尤其是到了早春,雪映梅花,疏影寒淡,梅花凌寒而放的品格尽显。有联为证:寒流疏影;翠积清香。品节追欧苏,千载芳梅撑铁骨;冰姿宜水月,一天香雪荡春风。

      相传此梅系欧阳修所手植,世称欧梅。原梅早已枯死,此株为明人所补植。古梅高7米,离地面六七十厘米便开始分成四枝。四枝干粗70多厘米,苍颜多瘢。虽经几百年风霜雨雪,仍然枝茁叶茂,清香不绝。这株古梅品种稀有,花期不抢腊梅之先,也不与春梅争艳,独伴杏花,故名曰杏梅。古梅北有古梅亭,南面有影香亭,建于一方池上,原名见梅亭,后来有人在壁上题了寒流疏影、翠积清香两块碑刻,遂改为今名。春天,野芳发而幽香;夏季,佳木秀而繁荫;秋天,天高云淡,风霜高洁;冬季赏溪中石景水落石出,四季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

      意在亭,一看这名就知道它是取自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句意而来的,这里也有一副楹联:酒冽泉香招客饮;山光水色入樽来。饮着用让泉酿制的醇酒,边欣赏琅琊美景,确乎是人生的一大享受。

      冯公祠为后人纪念明代南京太仆寺少卿冯若愚而建。的楹联是:泉声如听醉翁操;海日已照琅琊山。《醉翁操》,又称《醉翁吟》、《太守操》,琴曲名。这里有个小故事,说是醉翁亭建成后,即吸引了不少游人前来观光,当时太常博士沈遵也慕名而来,观赏之余并创作了此曲,欧阳修亲为配词。数年之后两人故地重逢,夜阑酒半,沈遵操琴弹奏《醉翁吟》,日出方止。

      出意在亭向西拾级而上,有一方池跃入眼帘,池中的石礅上有亭耸然而立,这便是影香亭,亭上一联极为恰切: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是一副摘句联。联出自宋·林逋(967-1028年)《梅花》诗中的两句,上句写梅的姿态。梅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加上傍以清浅的水边,相映成趣,就更显得其清新婀娜。下句写梅的清香。香气飘浮于幽暗之中,沁脾,月光之下,倍加醉人。古今多少诗评家都认为写梅到此可谓绝笔。

      出醉翁亭往西有一小室,名曰宝宋斋,是专门收藏宋代珍宝的地方,斋内的石碑上就镌刻着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全文,字为苏东坡手书,欧文苏字,相得益彰。此斋为明代南京太仆寺少卿冯若愚所建。后人为纪念他的又在宝宋斋附近建了一座冯公祠。

      宝宋斋,建于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是明人为苏轼手书《醉翁亭记》而建。斋内有两块石碑,正反两面镌刻着苏东坡所书《醉翁亭记》全文,《醉翁亭记》初刻于庆历八年,因其字小刻浅难以久传,又于元佑六年(1091年)由欧阳修门生、北宋大诗人苏东坡改书大字重刻,文章与书法相当益彰,后人称为欧文苏字,珠联璧合,视为宋代留下的稀世珍品,与琅琊寺中吴道子所画的《观自在(即)》石雕像,同为难得的古代文化瑰宝。

      游览完醉翁亭,从醒园出来,迎面便又一亭屹立在琅琊古道旁,这就是洗心亭。绕过小亭见南面的亭壁上嵌有一联:枕流漱石;游目骋寰。洗心,即自新的意思。

      深秀湖。深秀湖景区位于醉翁亭至琅琊寺山道中间的南侧,因其三面环山,景色清丽,取《醉翁亭记》中“蔚然深秀”而得名。湖中有亭,游人可在此凭水而乐,垂钓嬉戏,是你避暑消夏的好去处。

      湖水上源琅琊溪,下通余家洼水库,四季潺潺,清澈透底。湖面建有湖心桥,桥有九曲,通称九曲桥。桥墩用青石砌成,桥面为水泥预制件,具有明显的现代建筑特色。桥上筑有湖心亭,亭顶盎金黄玻璃瓦,六角置有琉璃禽篱,又有古建筑特点,湖面侧建有三间六架梁木的水榭,为旅游服务场所。水榭下为人工青石基础,湖水贯通其下。春夏季节,游人凭水而乐,清凉爽快,堪称妙境。

      琅琊寺。琅琊寺位于安徽滁州,是我国东南名刹,建于唐大历年间,由滁州刺史李幼卿与僧人法琛创建,唐代李豫赐名“宝应寺”。宋朝时瑯琊寺几次得以扩建,太平兴国三年,宋太赐额“开化禅寺”,后因山名相沿,习称“琅琊寺”,元朝末年,瑯琊寺毁于兵灾。明朝洪武年间,僧人绍宁、无为发愿予以,当时的瑯琊寺规模宏大,巍峨,盛极一时。可惜在清咸丰年间毁于战火。现存的瑯琊寺是达修在光绪三十年主持的。琅琊寺掩映在绿树浓荫之中,潺潺泉水绕寺而过,亭楼阁错落有,正如宋人诗云:踏石披云一径通,翠微环合见禅宫。峰峦密郁泉声上,楼殿参差树色中。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单位。

      需要提醒各位的是,如果是买票进入琅琊山参观,一定要保管好自己的票,参观琅琊山每个小景区都要查票。

      南天门景区的入口,因为我不想爬山看仿古建筑就没上去。沿“二九径”或“天溪云径”可登攀琅琊山顶峰南天门,上有会峰阁和古碧霞元君殿等建筑群。这里是活动场所,每年正月初九,人们纷涌而至,初九庙会热闹非凡。

      相传很久以前琅琊山并不向现在这样秀丽多姿。东岳大帝的女儿碧霞仙姑因嫌天宫冷清寂寥,便想到游山玩水,恰巧落在琅琊山上。仙姑定睛一看琅琊山一片荒凉,大失所望。仙姑稍作休息,于是就决定留下来美化琅琊山,碧霞仙姑知道天宫里的甘霖能够使花草变香,清泉变甜。她便每天往返于天上,取来甘霖,洒在琅琊山上。她不辞劳苦,终于是琅琊山开始长树长花,风景渐渐秀丽起来,如同仙境一般。碧霞仙姑造就了一处仙境的消息传到天宫,她的姐妹纷纷要求下来观赏,并约定在每年仙姑的生日正月初九下凡,赐福。久而久之,滁人为了纪念碧霞仙姑和众姐妹,祈求平安,便在琅琊山顶上建造了一座,这就是碧霞宫。每年正月初九,人们纷纷前来祭祀,这样,逐渐形成了规模盛大、热闹非凡的“琅琊山庙会”。

      在琅琊寺与南天门的入口处有个小卖部,因为琅琊山目前并没有餐厅,无热餐供应,我就买了2桶泡面和一袋茶干,价格是26元。马采石矶茶干非常咸。小卖部会帮你泡好。至于吃饭地点,你只能在附近找个木长椅或石凳坐下吃。琅琊山目前计划打造5A景区,景观、景区交通、厕所条件是具备了,但是餐饮方面必须要改进。

      同乐园景区位于醉翁亭西400米处,分东西两院,以亭廊相连,动静相宜;馆名由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馆内塑有欧阳修塑像和全面介绍欧阳修生平的三十幅壁画。庭廊两侧镶刻了苏轼、苏唐卿、祝枝山、赵孟頫、文征明、董其昌等历代名家书写的《醉翁亭记》碑刻,置身其中,令游人叹为观止。

      里面还有欧阳修书法作品展。这幅灼艾贴,是欧阳修得病后自己接受艾灸治疗的经历。所谓艾灸就是燃烧艾草燃烧来治病。在宋朝以前,因为中草药的稀少与昂贵,人们多半不是用草药来治病,针灸用的银针也不普及,主要是采用艾灸治病。艾灸给病人皮肤带来很大。另外当时的人很少洗澡,洗澡也被作为一种治疗疾病的手段。还有一种常见的方式是治疗流感的,就是让病人怀里抱一只母鸡。不过当时的平民老百姓一般也无钱治病,比较轻的病情都是死撑。在北宋以前是没有中药店的。

      中医史上第一家的药店诞生于宋神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是大名鼎鼎的家王安石批准创建的。当时,王安石基于变法派内部,爱子王雯英年早逝,尤其是自己久病缠身,决定辞职而归隐山林。临别政坛,他命人在首都开封创设一家“太医局熟药所”,也叫“买药所”,可以说,它就是现代中药店的前身。在王安石变法期间,各地曾多次发生自然灾害。他虽然表示“夭变不足畏”,但看到那么多病人痛苦的样子,常常深感不安。尤其是当他得知病者缺医少药,有些人又乘机制造和贩卖假药时,更是百感交集。这时,有人提出:应成立一个专门机构,一方面研制一定规格的各种剂型成药,如丸、散、膏、丹,由国家专利出售,不许个人或其他部门私自制作;一方面在水旱疫疠之灾时,给百姓发放药剂。王安石听罢大喜,当即采纳了意见,并组织专门人员落实。“太医局熟药所”成立后,大大方便了病人,也为赢得了丰厚的利润,受到了朝野的一致赞许。所以,王安石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但“熟药所”的“生意”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到宋徽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药所已增开到七所。几年后,五所“熟药所”更名为“医药惠民局”,两所“修合药所”更名为“医药和剂局”。与此同时,类似的药局犹如雨后春笋,迅速出现在全国各地。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在全国各州道府县建立惠民药局广益局和诊所,免费为贫苦穷病抓药。包括这项制度在内各项救济和福利制度在明朝初年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清朝也延续了明朝的这一制度。

      参观完同乐园,给送我到琅琊山的陈师傅打电话,然后往北大门走。陈师傅联系了他的一位朋友来接我到吴敬梓故居,价格40元。出门不到一分钟,就接到出租司机的电话,问我出大门没有,确认之后,车上门口,时间只是又过了2分钟。

      司机把我拉到吴敬梓故居,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和吴敬梓纪念馆虽然都在全椒县城,却不是一个景点。我当时还不知道有这个景点,是叫师傅带我去吴敬梓纪念馆。但师傅说,“吴敬梓纪念馆过去在北边,现在迁移到南边了”去过之后才发现,原来出租车师傅也不知道有两个地方,他大概没进去参观过。不过来到这里也是巧遇。我觉得顺到这里参观也好。

      吴敬梓故居位于全椒县城河湾街,系清代著名小说家、《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的曾祖父吴国对所建,因吴国对是清顺治戊戌(1658)年一甲第三名探花郎,民间俗称“探花第”,原有正宅十进,后有花园名“遗园”。

      清咸丰年间,全椒县为太平军与清军反复争夺,屡次易手的拉锯战战场,探花第毁于兵火,仅存厢房两间及门前四个巨大鼓形旗杆基石,2007年公布为县级文物单位。2011年,全椒县委、县实施“文化兴县”发展战略、打造“儒林文化”品牌,拨款2000万元,复建吴敬梓故居。

      现在的吴敬梓故居由九个院落组成,东三个大院,每个大院有三个院落。北面和东面各有一个花园。院落的山墙、雕花门罩呈明清江淮东南部和宁镇一带的建筑特点,与淮安、与合肥周围的有一定区别。

      八字门,这在古代只有做官的人家才有资格建。这种建筑风格在江淮建筑区(江淮地区和江南沿江)中东南部比较普遍。

      这里的农耕展厅有一些全椒民间收集的老物件,不过比起合肥李鸿章享堂里的农耕文化展,是小巫见大巫。

      看匾额“唯才是举”,提拔做官的人都必须是有才能的人,这在中国历朝历代能真正做到这点的只有少数的二、三十位明君。

      清朝全椒县城图。吴敬梓故居在襄面,南面对岸是全椒县城,沙盘上中间最大的建筑群是全椒县衙。

      吴敬梓性格豪放,不善于理财,原先带走的家产在他晚年都挥霍一空,很多是被花在和酒池肉林上,也有施舍给不该施舍的酒肉朋友的。但他面对晚年的贫困并不后悔。《儒林外史》就是他晚年在南京写成的。所以我要对有些不善于理财的人一个很简略的忠告,要,对自己要有自信,不能把钱花在纵欲和没什么交情的人之间的不必要的应酬交际上,同时掌握分辨商品好坏的知识,购买高性价比的商品,既不要进行不符合自己经济实力的高消费也不要贪便宜。同时我还想到,南京城的秦淮河边在旧社会真是个风月场所众多的地方,那时生活在南京的人也多半有点纸醉金迷不求上进的意思,很多人缺乏自控能力。相比之下合肥民风还是比较进取的,人也没江南人那样追求文艺范,小资情调的感情用事,所以我们合肥是出、军事和科研天才的地方。

      根雕大师张乃东艺术展,张大师也是长着一副全椒县的大众脸。当时带我到吴敬梓故居来的出租车司机长相和张大师也很有几分神似。冯巩的长相在全椒也是大众脸。看到两位开出租车的师傅都像,特别是一位,长相简直如同双胞胎亲兄弟。

      步行来到全椒县太平桥。它是全椒县最有名的一座桥,位于全椒县城北的襄河上,全椒人有正月十六走太平桥,求平安和的风俗,这里2017年正月十六还上过央视新闻。它始建于隋朝初年,隋扬州总管贺若弼建桥,他当时奉隋文帝之命造船,训练水师和庐州总管韩擒虎一起构成对南陈首都建康的钳形攻势。所以他原名叫贺橹桥。康熙年间改名太平桥。目前的桥是新近建的仿隋唐朝风格,原先的老桥早就因为不适合现代交通需求和频发的落水事故而拆除了。桥的两边建有楼阁,从桥上看春季的襄河和附近的仿古建筑街还比较漂亮。

      参观完太平桥,在一位全椒大妈的帮助下步行找到全椒队对面的公交站坐1公交到达全椒火车站。全椒的公交车,除了开到滁州市区的几之外,双休日都是免费的。

      到达终点站全椒火车站公交站,车站马斜对面就是全椒儒林外史大酒店,按照五星级标准建的。话说我在全椒坐公交,也看了下全椒的老城区,大多数偏僻的小街道的市容如同乡镇市容一般破旧,新区也就和一般安徽县城差不多。在公交上看到的最豪华的建筑群就是全椒县衙门了,那是全椒县唯一有澳门或者拉斯维加斯赌场土豪范的建筑群。

      回到全椒火车站,把原定于18:54的动车改签为16:19到襄阳方向的高铁列车,随后返回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