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作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旅游产业越来越受到关注。省委王儒林在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上明确指出,山西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推进六大发展和六个转型,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全省转型发展的首要任务;省长在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上提出,要加快把旅游业打造成为我省的新兴支柱产业。朔州市立足实际,抢抓机遇,紧紧抓住国家、省市把旅游业发展作为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新引擎的政策机遇,抓住大众旅游时代到来和旅游消费升级的市场机遇,加快旅游产业提质升级,为将朔州打造成为中国最具特色的边塞文化旅游目的地和中国北方最佳的避暑休闲胜地,推进“两大任务”、加快“六大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加快产业发展步伐,旅游综合效益日益凸显“十二五”期间,乡村旅游、亲水旅游、自驾旅游、特色购物游等旅游新产品逐步成为新的旅游热点,全市国内游客接待量保持平稳增长,客源市场以周边市、县为主,游客多为散客和自驾游客。基于旅游产品逐渐由单一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等复合型产品转变,过夜游客比重有所提升,再加上居民消费意识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游客在朔花费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平均花费较往年有所增长,旅游综合收入稳步提升,增幅始终排在全省前列,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15年,全市旅游总收入133.56亿元,同比增长22.21%,完成“十二五”计划指标(120亿元)的111.3%,旅游增幅位列全省第三。旅游业已逐步成为全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2.狠抓旅游项目建设,景区市场化运作初见成效朔州市委、市高度重视旅游项目建设,设立市级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充分发挥资金的导向与激励作用,加强对旅游重点项目的支持与管理力度,为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业务培训及宣传推广等提供了长效资金保障。“十二五”期间,全市重点抓了朔城区崇福寺、朔州老城,平鲁区乌龙洞、北固山景区,山阴县广武边塞文化旅游区、王家屏纪念园,怀仁县金沙滩、清凉山生态旅游区,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周边整治,全景右玉生态文化旅游区十大景区的项目建设工程。特别是,近年来按照“主导、企业运作、社会参与、多元投资”的发展模式,在景区市场化运作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和尝试。杀景区由大同煤矿集团朔州煤电有限公司与右玉县合作开发经营,引进市场主体,实现了景区体制转型;平鲁区北固山、乌龙洞景区由山西森福边塞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托管经营,明海湖生态农业旅游度假区和明海酒店由平鲁区明海湖旅游开发公司开发建设,均是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旅游业的代表;东榆林水库生态欢乐岛由朔州市神水桑源生态农牧有限公司投资开发,目前已建成生态园酒店与桑干河欢乐谷两项工程,桑源温泉游泳馆与室内温泉游泳馆正在开发建设中;山西省首家特色旅游商品购物示范区怀仁县海宁皮革城从一起步就有明确的市场主体,成为市场配置资源、企业自主发展的代表和生力军。
3.完善旅游规划设计,引领产业健康发展目前,朔州市市、县两级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已全面完成,重点景区概念性规划、修建性详规大部分已完成,全市共完成规划20多部。其中,“十二五”期间编制的规划占总量的80%以上。特别是2012年3月,市组织邀请10余位国内资深专家学者齐聚,召开朔州市旅游产业发展顶层设计专家座谈会,为朔州市旅游业发展把脉支招,有效地指导了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实践,使旅游项目建设、品牌营销等工作更合理、更符合市场要求。同年,市聘请达沃斯巅峰智业公司,按照4景区建设标准,立足景区原有规划和实际状况,为六个景区编制了全面提质策划。2014年,启动了全市乡村旅游规划的编制工作,精心筛选4个特色各异的乡村作为重点示范村,将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以建设美丽乡村为核心,编制概念性规划或修建性详细规划,并制订乡村旅游标准。总体来看,朔州市旅游景区先建设、后规划的状况得到了明显扭转,旅游规划由概念设计进入了落地实施阶段。
4.推进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旅游产业要素逐步完善景区创A方面,继2009年应县木塔被评为国家4景区后,2010年,全景右玉成功申报国家4景区,成为我省首个以整个县域命名的国家4旅游景区;2014年,朔城区崇福寺、怀仁县金沙滩同时被评定为国家4景区。酒店创星方面,全市星级饭店共有7家,其中五星级饭店1家,四星级饭店4家,三星级饭店2家。旅行社运营方面,全市旅行社发展到15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家,门市部及其分支机构31家,持证导游175人。旅游公建设方面,2013年,全市首条生态观光旅游公建成通车,全长176公里,贯穿4个县(区)、16个乡镇和13个旅游观光点。旅游购物方面,2012年,怀仁海宁皮革城被评为“山西省首家特色旅游商品购物示范区”;旅游纪念品、工艺品生产销售企业发展到20余家,拥有木雕、骨雕、炭雕、琉璃、绒沙金、剪纸、字画、丝绸、陶瓷等系列产品上千种。怀仁糖干炉、右玉小杂粮、应县凉粉等土特产成为游客来朔的“必买”产品。全市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建设逐步完善。
5.加强旅游宣传促销,品牌建设初见成效传统方面,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在、凤凰卫视和山西卫视等黄金档栏目上宣传推广。新兴方面,加强网络宣传推广,建设全市旅游综合信息门户网站和“朔州旅游”微信服务平台,大容量、快速、高效地宣传朔州旅游,为游客打造指尖上的旅游顾问。走出去方面,积极参加国家、省旅游局组织的国际、国内、区域旅游宣传促销活动,通过城市宣传片、旅游宣传册、展会专区、城市展板、文艺表演、工艺展示、签约仪式、现场抽等多种形式,向国内外推介朔州旅游。请进来方面,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旅游节庆活动,朔州边塞旅游文化节暨避暑休闲季活动、朔州市首届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平鲁区门神文化节,应县释迦塔旅游文化节,右玉西口风情文化节及乡村举办的各类旅游文化商贸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注重实效,极大地宣传推介了朔州旅游形象与品牌。品牌建设方面,2011年-2015年,朔州市先后被评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旅游城市”和“大中华区十大最具特色魅力旅游目的地”;怀仁县被授予“大中华区十大文化旅游名县”称号;朔城区崇福寺、应县木塔分别被评选为“山西十大最美古代建筑”和“山西最美文化遗产”;青钟村、西易村、北周庄村、鲁沟村、中曹山村、杀村获得“山西最美旅游村”称号;右玉县南山滑雪场入围“2014山西百佳休闲旅游产品”;山阴县旧广武村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朔城区吉庄村入选“山西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6.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乡村旅游全面推进,目前,全市共有乡村旅游特色村28个,乡村旅游经营户115家,乡村旅游从业人员1462人。特色购物旅游异军突起,怀仁海宁皮革城的收入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达到10%左右。亲水旅游成为亮点,神水桑园生态欢乐谷依托东榆林水库资源优势,打造朔州休闲度假旅游新亮点,弥补了亲水旅游市场短板。自驾旅游形成气候,朔州已纳入中国旅游车船协会、全国自驾车旅游统计信息数据采集点,并成立了山西朔州自驾游与露营房车协会,与全国较大的自驾游与露营房车协会均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自驾游成为朔州旅游新常态。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通过全国旅游车船协会、亚欧自驾游俱乐部等机构组织的来朔自驾游车辆平均每年可达1000余辆,5000多人次。产业文明旅游独树一帜,平朔露天煤矿作为朔州市工业旅游的标杆景区,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红色文化旅游亮点纷呈,以学习“右玉”为核心的全境右玉生态游迭起;朔城区塞北纪念馆、平鲁区李林烈士纪念馆成为新的旅游热点。
与开发并重,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整合资源,统筹规划,加快以“边塞文化”为核心,以“休闲避暑”为特色的旅游业发展。突出塞外风情、长城古堡、佛教古建,整合历史文化内涵和地理气候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朔州旅游品牌。以应县木塔申遗为契机,以大广武景区、金沙滩古战场和杀为代表的边塞文化旅游景区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并放大以应县木塔和朔城区崇福寺为龙头的佛教古建文化、以平朔露天煤矿和神头电厂为代表的现代工业文化,以“右玉”为核心的艰苦奋斗创业文化等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发展以古村古堡和特色农家乐为重点的乡村休闲体验文化,积极构建应县木塔与恒山悬空寺、云冈石窟、五台山、大广武与雁门关一体化的区域协作旅游大格局,深度融入晋北旅游黄金圈,将朔州市打造成为中国最具特色的边塞文化旅游目的地和中国北方最佳的避暑休闲胜地。2016年,力争全市旅游总收入增幅保持在15%以上,为“十三五”良好开局奠定基础。
朔州市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居内外长城之间,桑干河上游,境内地貌多样,气候适中,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各类规模的旅游景区景点80余处,其中4景区4处,国家级文物单位6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处,省级文物单位17处。
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有“斗拱博物馆”之称的应县木塔,是朔州佛教古建文化的杰出代表,塔里的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更是弥足珍贵,深为佛教信徒推崇;集中体现金代建筑艺术成就的朔城区崇福寺,均堪称中国佛教建筑史上的杰作;杀、金沙滩、广武长城、旧广武辽城是朔州境内边塞古军事文化资源的典范,也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汇之地;桑干河、苍头河、紫荆山、儿女山等山川风景秀丽,各具特色,尽显朔州自然风光的旖旎;我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平朔露天煤矿及古城乳业等国内知名企业,集中展示了朔州现代产业的辉煌;右玉县六十年来一张蓝图绘到底,植树种草不放松,创造了“塞上江南”的绿色奇迹,将“右玉”在华夏大地播种;再加上全省首家特色旅游商品购物示范区怀仁海宁皮革城,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李林烈士陵园、塞北烈士陵园,共同编织了朔州靓丽的旅游风景线。
广武城建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重建于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据《代州志》载:广武城位于山西省山阴县境内,“洪武七年(1374)建,万历三年(1575)重建,周三里有奇。”旧广武,位于县城南40公里、雁门关外勾注山下,城外就是汉墓群,是山西省现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旧广武雄踞关口,南接长城,对峙敌楼,想望烽火台,进可攻退可守,是中国历史上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发生战争的重要据点。据《辽史》记载,旧广武始建于辽、金时期,为雁门关前的防御据点。今存完整城墙系明、清加修。古城城墙周长1652米,城墙高8米,下宽5米,上宽3米多,外表全部砖砌,石条做基。最上沿矮墙置垛口、望洞和射孔。整个城墙共施马面16座,马面紧贴墙体,雄伟稳健。城墙东、南、西设城门,不置北门。原城门上有门楼,已遭。城内街道建筑布局基本保留原制,为四街八巷。旧广武城墙上有一株古榆树,城西南有两株古柏树,均苍劲茂盛,历数百年风雨。最为奇特的是,在一株香柏的枝桠处,还寄生着一株枸杞,和谐相拥,融为一体。新广武建于明洪武与万历年间,位于雁门关北3公里处,是内长城防御体系内的重要设施。新广武直接扼守勾注山之咽喉,是锁钥中原的北大门和战略要点,历来为兵家之争、短兵相接的战场。原来的新广武城也有高10米的城墙,底宽5米,石条做基,通体包砖,是固若金汤的城池。古城内设东关、南关、大北关、小北关四道关门,大北关关楼上有石碑“三晋雄关”字样。城内有瓮城、中城、南瓮城三道防线组成,中城状如簸箕,南瓮城形似斗状,故有“金斗银簸箕”之称,意即城防坚固。
2006年5月25日,广武城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单位名单。
清凉山在怀仁县何家堡乡悟道村西约五里远的地方,山势陡峭,峰峦叠嶂。山上有一寺名清凉寺,据说是文殊赴五台山途中的第一道场。主峰有一座砖塔名华严寺砖塔,砖塔高约十多米,七檐八角,辽代所建,峰北山凹处有一石窟,石窟中一尊石雕文殊像,高1.78米,栩栩如生,端坐在须弥座上。
主峰砖塔与峰北山凹处的石窟遥相呼应。据考证,石窟、佛雕和砖塔均建于辽、金时代。每逢夏秋之季,石窟所在的山凹里以及紧挨山凹的山坡上,各类灌木郁郁葱葱,多种野花遍地,为当年这里的佛事活动提供了更加幽雅清静的条件。现在古建筑遗址和佛教活动所留遗物比比皆是,由此可以推断当年这里的佛事活动十分兴盛。明代有一诗人,曾这样吟:
清凉山对射堂开,几欲临流问渡杯。抵是阳城勤抚字,非缘孟尉不追陪。盟虚鸾鹤渐逋客,望入烟云护梵台。雪勒春寒花事晚,只今犹及看花来。
清凉山还留下一些神奇的传说和故事。一谓“舀不尽的锅头钵儿的水”。据传,清凉山建寺前,半山腰的岩石中有一钵儿坑水清澈透明,无论多少人饮用都舀不尽,永远是那么满那么清,清凉山建寺后,和游人都饮用此水。人们因奉其为“神水”而建一石窑将水起来。后来,时过境迁,随着庙毁窑倒,此水渐渐干涸了。二谓“早种晚收的红糜子土地”。据传,在砖塔所在山峰东侧的半山腰处,有一块坡地约40平方米,原系们种菜之用。一天,们从深山里采集回一些红糜子籽种,为加快籽种发芽,他们用“神水”浸泡了一下,第二天将籽种撒在菜地里,不料产生了奇迹:人们眼睁睁地看见红糜子出土、拔节、抽穗,晚上就能收割。不知是这片荒地有宝,还是“神水”神奇,反正此后们不愁吃不愁喝,可以一门心思。三谓“金牛运石碾出车道沟大道”。据传,清凉山当年并没有沟道,而是绵延一片的山峦,清凉山建寺后,不知何时有一金牛拉着一辆金车住在主峰深处,每当夜深人静之时,金牛便驾着金车往山外运石头,从不歇息。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搬运和碾压,清凉山主峰该缓则缓,该陡则陡,愈显得挺拔俊秀。同时在主峰南边碾压出一条几丈宽的沟,当地人为怀念金牛功绩,称这条沟为“车道沟”。现在清凉山景区已成为人们旅游度假的一个绝好去处。
应县木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庆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全国重点文物单位,国家AAA景区。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释迦塔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纯木结构、无钉无铆。塔内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明成祖率军出师宣化,给予南侵的鞑靼、瓦剌部以有力回击。回京途中,驻跸应州。挥笔书写了“峻极神工”四字。此匾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五月重装。
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鞑靼小王子犯阳和(山西阳高),掠应州。明总兵王勋迎战,被困于应州。明武率师援应。十月,两军在应州血战六天,小王子败退。这次决战,给鞑靼一定的打击,从此,边境安宁了几年。第二年七月,为了庆祝应州之捷,明武二次来应州,登塔宴赏功臣,书写了“天下奇观”四字赞美木塔。
1926年,冯玉祥军队向山西发展,遭盘踞于此的阎锡山的死命,冯阎大战在山西爆发。此次战争,木塔共中弹二百余发,大受创伤。1948年解放应县时,守城的军队以木塔为制高点设立了机枪阵地,木塔被12发炮弹击中。
1993年,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矿部华北石油局第九普查大队等十几个科研部门,对木塔塔院及周围地质状况进行详尽勘察。2012年11月,释迦塔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释迦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全塔共用斗拱54种,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塔内着两颗佛牙舍利,盛装在两座七宝的银廓里,经考证确认为是释迦牟尼灵牙遗骨。佛灭度后,共留下七颗佛牙舍利,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发现的两颗佛牙舍利,是南本《大般涅槃经》中记载的捷疾罗刹所隐身盗取的一双佛牙。释迦塔1961年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重点文物单位,是现存最高的木结构楼阁式佛塔。全塔整体架构所用全为木材,没用一根铁钉,全塔共应用54种斗拱,被称为“中国古建筑斗拱博物馆”。国家文物局对释迦塔的评价是,现存世界木结构建设史上最典型的实例,中国建筑发展史上最有价值的坐标,抗震避雷等科学领域研究的知识宝库,考证一个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一部“史典”。
崇福寺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东街北侧,当地人民俗称大。坐北面南,规模宏大,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17米,占地面积23400多平方米,五进院落,十座殿宇,布局严整,构造壮观,殿内塑像、壁画、琉璃脊饰、雕花门窗荟萃一堂,是一座不可多得的古建艺术。崇福寺创建于唐代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由唐代大将军、朔州人、鄂国公尉迟敬德奉旨建造。到辽代,改为林太师府衙,后又改为,取名林衙寺。金代熙年间,扩建,大兴土木。金代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金朝海陵王完颜亮题额“崇福禅伟”一直保存至今。崇福寺由山门、天王殿、钟楼、鼓楼、千佛阁、文殊堂、地藏殿、三宝殿、弥陀殿、阁等建筑构成。寺内金代建筑、塑像、壁画保存完好,是一座历史价值较高的古代。弥陀殿是崇福寺主殿,是寺内最大的,始建于金代熙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距今已有850多年历史。弥陀殿高大宽敞,殿顶绿色琉璃剪边,殿内前檐隔扇、窗棂花典雅、精美,是中国现存的一处保存完整的金代作品。佛坛上,有“三圣”坐像三尊,主像两侧,有胁待4躯,金刚两尊。这些塑像皆为金代原作,塑法古朴、精美。殿壁上,壁画面积达340多平方米。壁画描绘了佛教讲经说法的场面。殿位于弥陀殿之后,是寺内另具代表性的一座殿,也是崇福寺内最后的一座。殿内有塑像三尊,中为像,左为文殊,右为普贤,均为明代原作。崇福寺除了上述辉煌的殿阁建筑外,还保存了木雕楼阁形佛龛,唐、辽、宋几代石雕造像和不少出土文物。其中辽代石像和北魏石塔塔刹也很引人注目。
杀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境内晋蒙两省(区)交接处,北倚古长城,西临苍头河。作为一代雄关,闻名遐迩,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杀是历史上的重要税卡,作为中原与蒙古、新疆、贸易的必经之,清极盛时期,关税日进“斗金斗银”。明清时期,杀还成为晋商的发源地和主通道。曾经盛极一时的“大盛魁”商号的发祥地就在这里。另外,“走西口”中的西口,即是杀。所谓“东有,西有杀”。作为古代的军事要塞和边贸重镇,杀有较高的知名度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走西口”不仅承载着晋商商帮的光荣与梦想,成长与艰辛,更铭写了山西人西口移民谋生的悲情。杀是明清山西历史的缩影,是中国近代金融贸易兴衰的。
神海湿地公园是华北地区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块湿地,生态良好,位于我省国家一级重点的神头泉群水域的中心地带,素有“塞上西湖”的美称,其地理处于晋北佛教文化旅游景区群的中心。神头海是黄土高原著名的大型岩溶泉群,泉流稳定,水质优良,胜过崂山和晋祠之水,已成为金日成赠送周总理的名贵鱼种虹鳟鱼的养殖,为生产优质保健冷热饮料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北有大同云冈石窟、应县木塔、恒山、悬空寺,南有宁武芦芽山风景区,西有市区的崇福寺(是我国现存的三大辽金建筑之一,属国家重点文物单位,现正在进行大规模旅游开发),东有五台山、雁门关、杨家祠等。神海湿地现存水面面积约12000平方米,周围的三泉湾、神头海等泉水形成的湖泊水面连成一片。景区内有宋代的鄂国公庙遗址,有尉迟恭擒海马、神头三大王等美丽传说。
本文来源于www.gims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