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全长55公里、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迎来主体工程贯通。与珠海、澳门之间4个小时陆车程,将缩短为半小时。
国家发展和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曹文炼说,大桥将大大加速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动,有利于拓展大珠三角的经济腹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战略性增长极。
作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港珠澳大桥工程总量的一半需要试验和突破界限,工程总量的15%实现了技术创新以应对特殊挑战。
作为世界首例集桥梁、隧道和人工岛于一体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在伶仃洋中央钻进海底,玩起了“消失”。
这条6.7公里长的隧道,由33节180米长、11.4米高、能满足双向六车并排行驶的的巨型沉管组成,是超级工程的“关键控制性工程”。
每节8万吨的沉管,重量与中型航母相当,如何预制,如何乔四玩死过的女人拉运,并在海底完成“毫米级”的精准对接?
应对超级工程的超级挑战,需要全球一流的超级海工装备。研发团队辗转奔赴,开始了一轮的考察旅途,原本寄希望于从国外类似工程中寻找答案。
海振华重工海上重工设计研究院生产设计所副所长何可耕是此次考察的亲历者之一,回国后,他和上海振华的研发团队凭借在海工装备技术上的多年积淀,研发、设计和制造出了我国第一艘、世界最大的外海抛石整平船——“津平1号”。
2012年7月,在轰鸣的礼炮声中,“津平1号”正式下水。而在另一边,国内唯一一艘沉管安装船——津安3、津安2姊妹船也研制成功,为沉管安装奠定基础。
万吨级的管节一旦下水就停不下来,要对接精度,关键是“让它慢下来”。经过无数次研究、试验和总结后,何可耕带领研发团队实现了创新。
借用了微寸动原理,在船上配置了8台大型绞车收放钢绳,辅以寸动钮及数位计时器,根据GPS系统反馈管节与基准线厘米的节奏收放,管节最小移动速度实现每秒1厘米。
“工程师们每天要避开4000艘海船和1800多架航班的密集通行,用50万吨钢材建造全世界最长的钢铁桥梁。”央视纪录片《超级工程》如是评价。
“创新是出来的。”岛隧工程项目总设计师东说,超长的跨海距离、超深的海水深度、超级台风、洋流冲击和海浪冲刷等,一系列世界性的难题摆在建设者们的面前。
桥梁工程CB03标段常务副经理张连江还记得,大桥首跨钢箱梁在深海区成功架设的场景:巨大的钢箱梁被吊起,持续3个多小时的调整后,才平稳落在墩台上,精度偏差在5毫米以内。
“如果换成钢混结构,重量将超过3万吨,世界最大的浮吊也无法吊起,还会改变水域的生态。”张连江说,“而大桥的钢箱梁是在工厂制作,再到海上安装,解决了这一难题。”
105米高、3100吨重的钢塔吊装,要经历180度翻身、起吊、空中竖转、横移就位、栓装等一系列充满挑战的技术动作,难度可想而知。
桥梁工程CB04标项目支部罗锦鸿告诉记者,台风的海上,为了抢夺安全作业的气象窗口,他们时常面临几天几夜的连轴运转。“界建桥史上,类似的大型钢塔整体吊装尚属首次。”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表示,作为国内首个在桥梁上部结构中大规模使用钢箱梁的外海桥梁工程,港珠澳大桥的用钢量相当于10个鸟巢,可修建60个埃菲尔铁塔。
“目前我们共为港珠澳大桥提供了120多根、总重达8300吨的钢管桩,用于大桥桥墩的建设。”珠江钢管(珠海)有限公司十二分厂副厂长许星星说。
为了达到这些要求,兴业太阳能反复实验。其中隔声系统的隔声量最高可以达到56分贝,而一般系统仅要求42分贝。
珠海、中山、江门等珠江西岸城市纷纷布局,尤其是在交通建设上力量很大,对接港澳辐射的战略意图明显,或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看点之一。
未来大桥通车后,珠海将成为唯一与港澳陆桥相连的城市。这从根本上改变珠海的产业、交通和城市发展格局,为珠海带来全新的战略发展机遇。
不仅珠海在积极谋篇布局,中山、江门等珠江西岸城市也结合自身优势,对接港珠澳大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
中山提出,将充分发挥自身沟通珠江口东西岸的枢纽作用,向东主动对接珠江口东岸城市。同时,扎实推进二环工程、对接深中通道工程、南北干线通道工程、对接港珠澳大桥工程等四大工程,构建市域快速网框架。
未来五年,中山将安排600亿元投入“十三五”大交通建设,优化市域交通布局,对接港珠澳大桥,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交通网。
6月底,江门大道南(东)线(三江至南门大桥段)工程正式开工启动建设,建成后将方便江门辖区道对接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的建成开通,珠海、中山的发展机会就来了,我们将加大在这几个城市的布局。”澳门企业家刘艺良解释。
“对接和澳门,就是连通世界。”省社科院产业研究所所长向晓梅表示,是国际航运中心和世界金融中心,在市场化和国际化上有着独特优势,港珠澳大桥未来建成后,将为珠江西岸城市带来全球先进的技术和资本,对接全球创新资源,跨区域布局创新链,提高大湾区的整体创新能力。
本文由 325游戏(m.325games.com)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