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建设,首届国际竹建筑双年展在浙江省龙泉市宝溪乡溪头村终于初见规模。参加双年展的建筑师来自美国、中国、哥伦比亚、、意大利、日本、韩国、斯里兰卡和越南。总共11位建筑师,展现各自的创意,通过18座以竹为载体的单体建筑,构筑起了一个当代乡村。探索“低技术”在乡土建设中的各种可能
葛千涛
国际竹建筑双年展从规划到营建,都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竹建筑从营建之日起,便融入了村庄,成为了村庄的一部分,这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永不落幕双年展,从本质上探索了中国乡土建设新的径,因其“在地性”的乡土实践,我们可以通过竹建筑在自然界中的变化,感受其生命的演变过程,并在乡土践行中建立起一种动态的学术观念,总结、探索、提升“低技术”在乡土建设中各种可能,创新乡土建设作为一种个案的文化选择,以此,民智重新认识身边美好的事物,如:竹、夯土、垒石、匣钵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借此,融入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并以竹为载体营造具有文化内涵的乡村社区,展示人与自然、人与建筑、人与的互动关系。
竹建筑双年展所使用的方法是低技术的,如:竹的加工、夯土、垒石等,基本上是当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但它是“升级版”的低技术。从设计构想到落地实施的过程非常。面对十一位建筑师天马行空的创造力,我们用了将近八个月的时间,对各类加工的工艺,进行数据的采集与实验,在没有任何参照与借鉴的前提下,面对这个充满未知数的项目,只能一边学习,一边研发,一边施工,施工方必须对设计的实施具备二度创作的能力,践行过程好比翻山越岭,目前为止,需要深化的设计方案、工艺研发、建筑实践依然都是同步展开,今天我们只能说:基本上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低技术”工法和各项工艺指标。假如将双年展的竹建筑形容为艺术建筑或建筑,我想它是的。
要证明竹的结构性能就如其外观与独特性一样出色
Anna Heringer()
我这届双年展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地球资源越来越有限,仅仅只用钢材与混凝土为70亿人构建高质量的房屋是不可能的。为了持续稳定的发展,自然材料的使用至关重要。在我们印象里,“竹”并不是天然建材的最佳选择。因此,我们需要像双年展这样的试点项目,来证明在当代建筑里,竹的结构性能就如同其外观与独特性一样出色。通过使用非标准化、自然、本土化的建筑材料,城市与乡村的差异将越来越大,从而丰富中国当代建筑文化,地球生态系统。
中国有极其丰富的工艺技术。龙泉那些闻名于世的传统青瓷,让我深受触动。在宝溪,当我看到这些青瓷的一瞬间,就想到用“竹”这种新兴材料来重新诠释它们,建筑便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圆的器型。黏土是制造所有陶瓷的基础原料,就好像夯土墙是建筑物的核构。
任何建设项目都有可能成为地方发展的助推器,其前提是该建筑能受益于人类。例如,我的项目采用了劳动密集型技术,承重部分选择了竹编与夯土结构。泥是一种便宜的材料,但需要花费大量劳动力去搭建。大部分的施工资金用于当地工人以及工匠的开销,不会流入商人的口袋。由于我们使用了现代技术进行夯土,工人便有机会亲自学习并提高他们的建造技术。
接待中心的施工全部由中国工人完成
Vo Trong Nghia(越南)
我曾组委会将我设计的接待中心交由越南的施工队完成。因为我的竹建筑均由原竹构成,其对技术工人的要求很高,从对原竹的选择、应用和工艺有着非常严格的流程……最终接待中心的施工全部由中国工人完成,它令我非常惊讶,接待中心从整体到细节其完美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对今年即将开幕的竹建筑双年展,我充满了期待。
学习当地文化与地方文脉
能实现建筑“全球本土化”的平衡与创新
国广乔治(George Kunihiro,美国)
通常情况下,只有一线城市才会在国际双年展或文化盛会这样的舞台上,将关于二三线城市发展现状的“乡村社区”主题推至聚光灯下。以“竹”作为双年展主题,自然而然地让人们聚焦在林业及建材产业。同时,这也成为一个绝佳的机会,来吸引全球关注中国乡村建设。作为策展人,我希望强调说明的是,本届双年展不仅仅是一次建筑展,更是中国及亚洲发展中国家“乡村社区”可持续重建的典范。
竹是当地常见的植物,而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其历史悠久。在建筑、园艺、家具等领域,竹还是一种结构材料。中国及亚洲文化里,竹化成意象被融入绘画、雕塑、诗歌以及音乐中。在这样的国际盛会里,竹这一日常植物布满整个社区,将逐渐形成文化自豪感。
我认为,建筑便是地方文脉,而文脉即是生活、氛围与地方文化。20世纪现代派建筑提倡实用性。因此,现代人意识到笼统的方法已经不能解决具体问题。理解“全球”与“地方”文脉,是在特定里创造优秀建筑的基础。我着眼于地方传统、当地材料及空间结构,来获得设计灵感。我,学习当地文化与地方文脉能自己实现建筑“全球本土化”的平衡与创新。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