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利用假期报名参加各种国际义工项目的学生越来越多,其中绝大多数为在校大学生。他们通过向义工组织交纳报名费,参加一至三周的短期项目,从事动物、志愿教学、医疗服务等志愿服务工作,项目地一般经济欠发达地区,近至东南亚,远到非洲。
如今,“国际义工”已不再是个新鲜词儿,与其称其为“”,不如说它已成为一种时尚。但这庞大市场的背后,却面临着相关机构资质不全,组织管理松散,安全隐患无法避免等问题。然而,这样的风险并不能大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入坑”。
来自西南民族大学的学生张蒙蒙为了丰富自己的暑假生活,萌生了参加跨国义工项目的想法。“放假之后,觉得待在家里特别无聊,想找点事情做,正好同学给我分享了这个组织,我就上网查了相关资料,提交了申请。”
整个申请过程就是按照组织方官网的步骤填好报名表,并在提交义工工作的教案之后,2100元的项目费,费用包括住宿费、早晚餐费、从营地往返项目地的交通费、校园/残障中心/孤儿院捐款费用、接机费和管理费。来去的机票费、午餐费,保险费以及其他的游玩费用都需要自理。
这次义工之行,张蒙蒙来到了马来西亚的马六甲。7月16日到达营地后,一周的跨国义工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我们一共有16个人,有学生也有已经工作的人,管理老师很负责,大家关系都很好。这里的居住挺好的,很干净。每天的工作内容也主要是教当地的小朋友编中国结、剪纸或者画脸谱。一般是上午10点左右出发,到达学校附近吃完午饭后,下午1点或者两点开始上课,一节课一般是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上完课后,马来西亚的负责人会带着大家去景点玩。”
谈起这次义工之行的收获,张蒙蒙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参加义工活动是一定程度上的旅行支教,相对于纯粹的旅游来说更有意义。几天下来,我和同行的小伙伴们关系特别好,也收获了和孩子们的情谊,我给他们留下了我的微信,回国之后,他们依然会来找我聊天。”
的确,不少年轻人已经厌烦了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模式化旅行,国际义工这一新鲜形式正好迎合了大学生表达公益心爱心的需求。
通过一篇标题为“世界很大,青春不长,不如去闯”的微信推文,在南京市某高校就读大二的周扬初识了国际义工领域,并被各色项目撩动心弦。一番琢磨后,刚满20岁的她也在这个暑假了斯里兰卡的义工之行。
“我理解的国际义工体验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相比于传统走马观花式的跟团游,以义工的身份参与其中能够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更深入地了解异国文化,更有助于开拓眼界。”周扬展示着手机里斯里兰卡的照片说,国际义工之行既“高大上”,又能帮助他人,比单纯旅游更有意义。
如今,随着国内高校学生对于国际义工旅行需求量的与日俱增,形形色色的国际义工组织也应运而生。单是以“国际义工”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便能弹出不下30个微信认证的国际义工组织号。
此外,各个国际义工组织纷纷打出“暑期义工旅行”“轻游学”等概念,甚至直接推出类似“斐济公旅行”“三周游学”“泰国户外休闲”等脱离义工主题的纯旅游项目。
市场庞大便难免良莠不齐、乱象丛生。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市面上的国际义工组织普遍存在着各种“坑”。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曾供职于某国际义工组织的业内人透露:“很多所谓国际义工组织都是低门槛,交钱就能参加,而且收费高,打着非营利组织的名号,收着一周少则几千元、动辄上万元的项目费,但是一般义工组织花在义工身上的费用绝不超过报名费的30%。此外,这些组织往往管理不规范,项目过程中随意变更安排的情况时有发生。”
“我在知乎和微博上看了许多参加过的大学生的文章分享,就觉得有安全保障”。张蒙蒙表示,“一开始爸爸妈妈很担心,他们感觉不安全,怀疑这个项目的真实性。后来我把这个项目的号和别人的参与经历给他们看,才他们。”
对于参加国际义工活动的安全问题,张蒙蒙表示:“一定要对自己所参加的项目有前期了解,找成熟一点的义工组织报名,多问问参加过的前辈,并且自己要买好安全险。到达了义工活动所在地后,要时刻向父母报备自己的,和同行的小伙伴们好好相处,互相照应。”
事实上,感觉被义工组织“坑”了的学生不在少数。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通过调查发现,行程安排和最初规划不符、住宿条件差、乱收费等成了参与学生最常遇到的问题。
在江苏省某高校就读公益慈善管理专业的大三学生周月这个暑假本着志愿服务第一的心态参加国际义工活动,却“被旅行”了一把。
周月打算在暑期进行一次跨国的专业实践,便报名参加了一位越南的特殊人群志愿服务项目。但报名的组织告知她,进行该志愿服务之前,必须先报为期一周的“文化体验项目”,“太了,就是天天带着我们跑景点,和国内的跟团游简直一模一样,这与我最初的义工计划相去甚远”。
当“国际”和“公益”碰撞在一起,“国际义工行”这样的模式既满足了大学生们出去旅游的心愿,又能让他们收获各种高大上的经历和,也让自己向父母申请旅游时多了不少难以反驳的理由。
“我到底是为了支援别人还是在帮助自己?”国际义工活动的确可以为落后地区提供人力物力的帮助,但对于许多出国党来说,其主要目的并非于此。
众所周知,欧美国家的志愿服务已有数十年的历史,更将志愿服务纳入了学生的综合考评体系。因此,义工经历也成为大学生申请国外高校的一大加分项。不少“出国党”将这一纸证书视为迈入国外名校的重要砝码,不远万里的义工之行只为在履历上重重地写上一笔“海外志愿经历”。
吕苏奇是一名留学美国的大二学生,暑假回国后她又匆匆赶往越南参加为期三周的义工项目。她坦言:“我未来计划申请美国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而海外志愿医疗服务绝对是必不可少的经历,否则自己根本没有机会与他人竞争。”
许多国际义工组织也恰恰抓住了学生的名校情结,着力宣传志愿者证书在申请学校或求职时的含金量,吸引学生参与其中。但有留学机构负责人表示,志愿经历是加分项,但绝不是必备项、唯一项,有了证书就能进国外名校,则未免有些混淆视听了。
周月告诉记者,成熟的义工大多具备教学、救护等专业技能,且必须经过报名、筛选、面试、培训等流程才可开展志愿活动。“但一些组织准入门槛过低、放水严重,使得义工们到了志愿服务地点后往往感到很无力,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即使做了也有种帮倒忙的感觉。”
对于大学生来说,目前国内热门的一至三周短期义工项目,由于时间较短,让他们来不及真正进入角色,因此无法给予当地太多的实际帮助。周月在国内从事过长期的志愿工作,对此深有体会:“像孤儿院、特殊人群等应得到长期陪伴,义工的频繁更替反而易造成这一群体安全感的缺失。”
对于暑期居高不下的国际义工热,山东大学新闻学院党委副王欣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学校有义务提醒学生确保自身安全,学生也需事先了解清楚。确保项目本身的安全性并获得监护人同意。
“学校不学生利用暑假参与类似项目,但先在国内积攒志愿服务经验,出国才能达到更好的公益效果。”王欣表示,不少高校团委、学生工作相关部门都会定期组织志愿者团队,前往国内贫困地区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学生大可通过这一渠道实现义工梦想。
推荐: